校企合作中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探讨 >> 他山之石 >> 正文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1+1+N”模式协同育人

发布日期:2021-10-12  点击:[]

摘要: 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 但面临高质量人才短缺、职业 教育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显著问题。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 并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共建吉利汽车产业学院,同时吸收 N 家产 业链相关企业和行业资源,形成了“1+1+N”校企合作新模式,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产业学院为合作平 台, 与多方协同育人,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实训基地,开展学徒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改革, 建设校企混编教学团队, 共建新 能源汽车技术教学资源,共同开展产学研培服务等,形成了一系列有效成果,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产业学院,“1+1+N”模式,共建共享, 协同育人

一、实施背景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飞速发展。汽车产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劳 动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成为世界上 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重要产业之一, 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大的 比重, 对各国工业结构升级和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具有 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综合性强、零部件数量多、 附加值大等特点, 同时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飞 速发展, 尤其是国家推动绿色发展, 大力发展新能源战略, 强力推进 低碳减排,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也面临供需两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一是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新能源 汽车在社会上逐渐普及,像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很多新技术应用越 来越广泛, 因此掌握相应技术能够从事汽车的制造、维护保养、诊断 维修、营销、质检等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二是学 校单主体培养不能满足岗位所需人才技能需求。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 度不足, 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不对应。职业院校存在课程设置和 课程内容不对应企业岗位能力, 教师与企业新技术脱节等现象, 需要 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才能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二、主要做法

(一) 校企共建“1+1+N”模式产业学院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开展深度产教 融合, 共建吉利汽车产业学院。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双高建 设单位,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是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同时引入北 京百通可信有限公司、 中德诺浩(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N 家 产业链企业的社会资源, 形成了“1+1+N”的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共 建吉利汽车产业学院, 开展资源共享、基地共建、师资互聘等多方面 合作, 共同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形成了有效的校 合作新模式,共建品牌特色产业学院。

wps4.png

图 1“1+1+N”模式产业学院

吉利汽车产业学院采用理事会管理模式。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产业 学院理事会, 由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鲍桂楠任理事长,杭州 轩宇宁波分公司总经理兼吉利汽车集团人才经营中心技能管理部部 长林乃挺任副理事长, 学校和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担任理事, 产业学院 的重大事务由理事会进行决策。产业学院还建立了日常管理构架,由 杭州轩宇宁波分公司总经理兼吉利汽车集团人才经营中心技能管理 部部长林乃挺担任院长, 由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院长 肖亚杰担任执行院长, 并设置了综合办公室、学工办公室等部门负责 产业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产业学院制定了季度会议制度, 每个季度 校企多方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共建产业学院。

wps5.png

图 2 产业学院召开理事会

(二) “1+1+N”模式协同育人

1.共制育人方案, 对接人才培养

“1+1+N”多方协同合作, 针对行业发展企业需求, 吸收企业行  业专家意见和建议, 对接岗位能力, 融入企业行业标准, 共同修订新  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和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新  工艺新技术, 设置符合智能网联、 自动驾驶等技术的专业课程, 引入  企业生产技术和案例,修订《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传统课程标准, 校企共同制定育人方案,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共建实训基地, 提升技能培训

以产业学院为合作平台, 校企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徐州工 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共建“厂中校”和“校中厂”, 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共建“校中厂”——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向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捐赠价值约 150 余 万元的新型多款汽车 10 辆, 北京百通可信有限公司、 中德诺浩(北京) 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助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教学 资源,共同建设以领克 01、博瑞等吉利品牌汽车为载体的、以岗位 能力为培养目标实训平台。共建“厂中校”—— 极氪工厂,为徐州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学生实习平台。产业学院依托“校中厂”和“厂 中校”对学生开展实践技能训练, 学生完成校内实训基地学习后, 进 入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车间按照实际工作岗位开展跟岗实习。 同时 开展社会技能培训, 先后为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各工厂及徐州周边 吉利 4S 店培训技术员工开展多批次技能培训。

wps6.png

图 3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捐赠教学车辆

3.融通课岗赛证,重构课程体系

由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 组织企业行业专家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面向产业链与岗位群需求,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重构“底 层基础+中层模块+高层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融入行业元素、企 业元素, 通过“认知(感知) 实践、模拟(仿真) 实践、生产(项目) 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四层递进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课程中,引入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的“吉时学”、 中德诺浩(北 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网联汽车检修与运维 1+X 等教学资 源, 同时校企共同开发以吉利汽车为载体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新形 态教材和在线课程, 实现岗位、证书、课程的融通, 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wps7.png

图 4 课岗赛证课程体系

4.共建教学团队,实施双师训教

通过灵活引进企业技术人才, 学校和企业建立混编团队, 对学生  实施校内和企业双师训教, 同时提升学校教师的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 选聘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林乃挺、徐州吉利 4S 点王永强等 4 名企  业高级技术人员, 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 全面参与人才培  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建等工作。  组织学校李永康、金重亮等 9 位教师参与企业技能培训, 参与企业课题研发, 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加强产业教授在专业 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培训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方面的指导作用。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聘请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的大师工匠 孙黎明等为客座教授, 建设孙黎明大师工作室。邀请孙黎明等工匠能 手开展“工匠进校园”的活动, 让大师工匠给学生分享自己的生产技 术和经验, 以推动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实现院校教学过程 与吉利汽车生产实际紧密对接,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探索“课堂+ 工厂、教师+工匠”的“双元制”办学新路径, 助力学校高水平院校 建设及汽车专业建设。

wps8.png

图 5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工匠进校园

5.实施学徒制培养,实现岗位成才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 徐州工业职业技 术学院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现代 学徒制培养,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 把课堂搬进工 厂, 以实际生产任务、岗位操作为专业课、实践课教学内容, 让学生

体验学生与员工的双重身份,实施岗位育人, 实现岗位成才。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已经培养近 500 名学生。培养过 程中, 为学生配备校内校外双导师, 学校聘请李永康、常留学等专业教师为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培训, 企业聘请陈清、周勇、陈俊大师工匠、技术骨干、岗位能手作为校外 导师, 主要负责学生技能提升教学与培训。

wps9.pngwps10.png

图 6 学生在吉利汽车生产实训基地开展实习教学

三、成果成效

(一) 形成了“1+1+N”协同育人模式

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为主, 共建了 吉利汽车产业学院,同时引入其他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了 “1+1+N”的协同育人模式, 深化了产教融合。

(二) 建设了“校中厂”、“厂中校”校内外实训基地

依托产业学院平台,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 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校中厂”——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 同时在浙 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建设了“厂中校”——极氪工厂实训基地, 为提 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三) 建立了混编教学团队

建立了以大师工匠为引领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 企业工匠技术能 手等技术人才进校园参与教学过程, 学校教师进企业参与专业培训和 课题研发, 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建设新能汽车技术教材、课程等教学资 源, 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科研水平。团队获得江苏省微课比赛一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

 

(四) 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 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协同, “三元融入, 四层 递进”开展“校中厂”“厂中校”实习, 实施工学交替, 使岗位能力 融合课程教学, 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获得江苏省职业能力竞赛 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三等奖 3 项, 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 等奖 1 项; 学生申请专利 20 余项; 学生就业对口率达 96.9%, 大部 分学生在工作 1 年左右能成长为技术骨干, 并在 2-3 年左右的时间可 成长为班组长或技术能手。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满意度为 100%。

wps11.pngwps12.png

图 7 学生取得成果

四、经验总结

(一) 专业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要充分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 掌握产业新技术新技 能的人才需求, 根据产业发展, 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提升人才培养质 量。国家在十三五建设期间,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在十四五规 划中, 继续提倡绿色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仍会快速发展, 学校的人 才培养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既要满足量的需求, 也要满足质的需求, 专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为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下基础。

(二) 多方协同共建共享资源

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平台, 产业学院建设遵循多方协同, 校企共赢, 面向产业的思路。学院和企业深度融合, 共建平台、  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团队, 同时争取各种社会资源,  吸引多方主体参与产业学院建设, 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用融合的 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企业依托院校办学资质、教学资源与管理体系、 后勤保障, 通过文化深入融合、协同管理、定向培养、自主分配, 现人才职业化精准培养, 在汽车产业链精准就业, 培养出企业的适用 性人才, 解决人才供需质和量的根本问题; 院校可以利用企业的优势 资源, 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共建课程体系、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承担 行业应用项目, 在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行业应用服务的能 力以及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三) 不足及下一步举措

经过“1+1+N”多方合作,产教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有 一些不足之处。首先, 校企共建资源不足, 未能覆盖汽车所有专业课; 第二, 校内教师参与企业培训人次不足, 未能覆盖所有专业教师; 第 三, 企业教师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针对以上不足,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等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展更广更深的合作。继续共建教学资源, 建立校内教师轮流参加企业培训制度, 与企业共同开展教研活动, 以 提升企业教师教学能力。

五、推广应用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 形成“1+1+N”协同育人模式。依托产业学院, 吸收了 N 家产业链相  关企业和行业的资源作为补充, 推行了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1+1+N”模式, 探索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   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三元融入、四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了校、企与学生“三赢”。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下, 此模式已在徐州工业职业 技术学院的工、管、文、理等学院中将进行实践推广, 普惠性高,学生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明显提升, 年均受益学生 4000 余人。

在“1+1+N”协同育人模式中, 学校要有较厚的实力, 专业要有好的发展前景, 能够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同时融入上下 游产业链企业和行业资源, 能够形成多方共建共享机制, 以产业学院为平台, 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学徒制培养、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 建设、产学研培服务等多方位合作, 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为培养“更 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做出积极贡献。

 

 

版权所有©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地址:河南许昌市新兴路4336号|邮编:461000|豫ICP备16037918号
办公电话:0374-2276999    招生电话:0374-2276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