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中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探讨 >> 正文

县域中职热何以可能——基于青县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案例研究

发布日期:2024-10-10  点击:[]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强调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在中职,而我国接近一半的中职学校分布在县域。

县域是我国基本的资源分配框架和政体基础,是密切城乡连接、实现城乡共荣的关键环节。据统计,全国的2844个县制单位(县市区)涵盖了全国93%的国土面积;按户籍人口来算,县域容纳了8.91亿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县域教育既有地市、省城等高阶城区教育的一般特点和功能,又承担着县域社会教育期待和教育出口的功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特殊功能。

相比较地市、省城的产业,县域产业仍处在转型升级进程中,对中低端劳动力需求更大,需要一定规模的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以形成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因此,发展好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事关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美好期盼。县域中职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21世纪高等教育扩招后的衰落、新时代办学定位的迷茫与质疑,使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地位不高、规模偏小、办学条件较差”的状态。与此同时,省级和市级学校凭借其位于市级以上城市的区位优势,相较于县级往往拥有更优质的师资、生源和基础条件,这也加剧了县域优质生源逃离、优质师资匮乏的现状。

伴随着人口的变动趋势和县域产业向高端提升,招生难度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办学条件落后等现实问题将愈发凸显;相反,伴随着中职学校“撤改并”政策的不断推出,县域中职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竞争性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掠夺,并在政策红利下与其他职业教育主体开展非竞争性资源的合作开发。2024年3月,江西省教育厅在省属职业学校技工院校资源优化整合工作答记者问中提出,“省级原则上不再举办中等职业学校。”省级中职学校的“撤改并”江西省并非唯一。同期,云南省综合考虑人口变化趋势、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以及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决定全面优化整合其州市职业教育资源,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职业教育提质效实施方案》指出,“推动省属中职学校优化整合,省级不再举办中职学校。”2024年1月,浙江省委办公厅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将“优化中职学校办学定位和功能”,并定位于“提升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能级”。由此可见,由地方举办中职学校、中职学校布局下沉至县域,俨然成为中职发展的新风口。在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下,加快破解县域中职发展困境是目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和深化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在学理上,中等职业教育办学问题正面临从外部竞争到学理质疑的转折,在理念层面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否定,比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不高等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一方面,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相较之下,中职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和类型劣于普高生,使得中职教育的预期终身受益低于普通高中教育,进而出现中职教育“政府热”与“民间冷”并存的中职教育“需求鸿沟”。

在实践上,我国一些县域中职应对当前的发展困境已经积极行动,并衍生出不同的行为策略。一是聚焦职业基础教育功能,将升学作为中职生的主要“出口”。以上海为例,2023年中职毕业去向落实学生中,升学占比达78.68%,升学渠道以职教高考(43.87%)和贯通培养升学(30.23%)为主。福建省2023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率更是达到了80.34%。学界普遍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二是丰富人才培养模式促“入口”。大部分中职学校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开展“3+2”贯通培养、五年一贯制培养等,并以此作为招生宣传的“王牌”。河北省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中职2年+企业2年+高职2年”贯通培养试点项目,备受考生青睐。云南省更是在《云南省职业教育提质效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26年,实现中高职“3+2”贯通培养在中职学校全覆盖。三是延伸教育功能,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不少中职学校探索将服务对象拓展到农民、务工人员和县城居民等,通过校地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通过校社合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等;通过校村合作送教下乡、送课入户等。

我国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在地性以及复杂的生态和脉络,综观学界的讨论和中职学校自主探索的实践经验,单纯依靠某单一主体(中职学校、县政府等)或单一策略(吸引优质生源、拓宽学生成长通道、加强院校内涵建设、提升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等)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切实提升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探讨实现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再次崛起的可能性问题,县域中职发展应该由谁来主导?如何使不同利益诉求的主体产生共同行动?如何破解多元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县域中职教育网络如何建构?鉴于此,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拟选取青县作为分析案例,通过广泛调查和深入分析,剖析青县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理,进一步拓展县域中职创新发展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县域中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二、研究案例概况

青县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位置,全县常住人口约42万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的政策红利效应不断放大,其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69家,形成了以电子机箱、石油管道装备、高端食品、化妆用具等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业、高端智能装备业以及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业为新兴产业的“4+3”现代产业体系,是河北省食品产业强县、河北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先进县。青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青县职教中心”)是沧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始建于1989年,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河北省质量提升工程精品学校(沧州市唯一一所)。作为青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青县职教中心拥有信息技术、机电、涉农、汽修、现代服务等五个专业群,围绕青县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被青县授予“支持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研究选择青县职业教育作为县域中职转型发展的研究对象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案例具有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代表性。沧州市共有教育系统管理的中职学校31所,其中县域中职19所。与普遍情况下市域中职资源更优不同,青县职教中心是沧州市办学条件、办学水平、财政投入等最高的中职学校。青县职教中心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模式,在学生升学和就业两大方向精准施策,既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又为青县经济发展稳定输送优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成效显著。近五年,青县本土企业求人倍率均超过100%,而青县职教中心学生就业去向虽以升学为主,近75%,但其直接就业率长期保持在25%左右,在全国中职学校中处于较高水平,学生平均月薪约3500元,其中,电子机箱产业等企业就业需求更高,月薪可达7000元以上,远超沧州市中职学生平均月收入(2023年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2960元)。可见,青县职教中心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二是案例资料的可获取性。笔者所在团队受青县职教中心委托,为其研制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青县教育局获得了诸多相关资料,从青县职教中心获得了诸多衡量学校发展的相关指标数据,确保资料的准确与可获取性。

三、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适用性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简称ANT)是当代社会技术科学领域中的新哲学体系架构,由法国社会学家拉图尔(Latour,B.)等人在“技术的社会建构论”思想上建构的一种既能够让技术发挥其功效,又可以照顾到其他参与主体热情,同时还能很好地与刚性的制度结构相互调适的一种解释框架。行动者网络理论聚焦于多元关系主体的构成与互动,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组织和管理学、技术学等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我国学者已尝试将该理论引入教育研究、政策执行等领域。行动者网络理论主要由“行动者”“转译”和“网络”等核心概念组成,行动者包括人类行动者和技术、观念、物体等非人类行动者,在行动者构建的网络中,包括核心行动者和其他行动者,核心行动者在网络构建中起主导作用,异质性是行动者最基本的特性,它代表不同的行动者在利益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诉求;网络是行动者通过转译联结起来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聚合体并具有特定的功能,是动态变化而富有政治色彩的过程;转译是行动者网络的核心环节,是在行动者之间、行动者和场所之间进行谈判、动员、代表和置换的过程。通过转译,核心行动者将各异质行动者的利益得以协调进而达成共识,建立网络。本质上,转译就是联系,是普遍联系的内在机制。转译环节包括四个阶段: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四个阶段只是概念性步骤,并不是按时间顺序列出的,它们可以以重叠的方式进行,任何一个环节不畅通都有可能阻碍行动者网络的联结,而核心行动者的身份、影响力、意愿、利益诉求等都会影响转译的效果。各行动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与歧义可通过强制通行点(OPP)达成共识,行动者网络建构的过程如图1所示。

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一方面,行动者网络理论将科技、环境、制度等非人类因素纳入社会分析中,即重视人与物、人与其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行动者网络理论更加关注转译过程中异质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与行动协作,即着重观察网络的产生过程,更适用于中微观范畴的研究,可以有效揭示网络构建的动因和机理。县域中职转型发展的合作网络构建中,不仅包括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企业、学生等多主体,县域产业的发展环境、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学校的治理体系等非人类行动者在网络中同样重要。县域中职的发展需要整合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与资源,构建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合作网络。因此,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县域中职转型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青县职业教育为典型案例,综合采用实地调研、结构访谈、政策文本分析、数据分析和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各异质行动者开展研究和分析。

首先,项目组与青县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青县教育局主管领导等进行座谈,并赴青县职教中心开展实地调研,与青县职教中心和幼儿师范联合党委书记,青县职教中心校长、副校长,以及教务、招生就业、校企合作部门负责人及专业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学校发展的现状、成果及问题,获取了省、市、县三级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学校基础条件、规划文本、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等基础资料,包括青县人口、产业、“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资料,并对青县人力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分析。

2023年11月23—24日,项目组围绕青县电子机箱、石油管道和高端食品等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对相关龙头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经理以及企业实践负责人等进行结构访谈。访谈内容涵盖企业发展情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未来企业发展方向、校企合作情况、青县职教中心毕业生反馈及社会需求等。

此后,项目组在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等典型中职学校进行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围绕学校育人模式、养成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情况、贯通培养等,与学校副校长、教务、招生就业、校企合作等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并与青县职教中心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研究县域与市域中职的发展模式、机遇与挑战、建设经验等。

四、青县职业教育行动者网络解析

与笔者的最初认知不同,青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者网络构建中,青县教育局是核心人类行动者,而非青县职教中心。青县教育局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为各异质行动者参与网络构建搭建平台,对其他行动者进行转译,赋予利益,形成稳固的行动者网络。青县职教中心是主要行动者,是县域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在青县教育局的指导下,主动协同企业、教师、学生、村民等多个行动者解决问题,推动行动者网络动态发展。教师、本土企业、企业职工、村民和学生等是共同人类行动者,受到职业教育政策、企业增效及人民增收等征召,被赋予相应权益,加入县域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者网络,参与具体事务。此外,青县产业转型升级程度、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职教中心办学条件、数字技术、课程体系等非人类行动者也参与到网络构建过程中,并发挥不同作用。

(一)问题呈现

问题呈现是行动者网络创建的首要环节。在该阶段,核心行动者首先要明确自身现状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即问题,并关注其他行动者的利益诉求和存在问题,提出能够解决各异质行动者问题的有效措施,即强制通行点(OPP),以达成所有行动者各自的目标并实现共同利益。

在青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网络构建初期,各异质行动者面临不同的困境。该阶段,作为核心行动者的青县教育局,存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县域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结构和数量的需求与中职升学导向不断强化的培养错位的矛盾。青县职教中心作为青县技能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在招生数量不断增加的现状下,办学空间严重不足,教师缺口大,尤其是实训指导教师严重缺乏。亟须提升现有办学条件,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且存在部分专业建设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

青县企业与城市中的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大部分还未完成转型升级,该阶段对中级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存在招工难以及现有职工的技能水平较低的问题。如,电子机箱产业近年来不断推进“装芯进电”,由原来的“空壳”向数控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整机产品拓展,企业对职工的技能需求不断提升。在走访的企业中,他们大部分将研发环节放在与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企业研究中心等,而将生产和检测环节放在青县,因此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并不高,反而迫切需要具备电气、机械等相关知识的中级技能人才,以满足电焊、数控、组装等各项工作需求。同样,调研的电器企业在产业升级的带动下,原来由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等从事的低技能、重复性操作岗位已经被机器人替代,而懂电器原理、电器设备维修与维护的中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经严重掣肘企业发展。

青县职教中心大部分教师是由原初中教师转行而来,这部分教师主要承担“普教化”的文化课课程,使得这部分教师参与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比赛等重点项目的机会不多,取得的业绩成果也因此受限,进而影响职称晋升、待遇提升等。

对于学生而言,明显分化为两类,一类是憧憬继续深造,希望通过中职的三年学习,能够考取普通本科学校或高水平高职院校;另一类是所谓的“兜底”式学生,对学习明显没有“兴趣”和期待,希望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企业职工受到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技术升级的加速,失业风险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作为河北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先进县的青县,其所辖的曹寺乡、司马庄村等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当地村民在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建设中均呈现出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的技术服务与培训需求。青县教育局作为核心行动者,提出通过青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强制通行点(图2),在满足所有行动者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利益赋予

核心行动者通过相关利益呈现,使各异质行动者相信加入网络并通过强制通行点,自身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促使问题分解,进而达成自身目标。网络中各异质行动者的问题和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统筹各异质行动者的不同利益诉求是核心行动者必须解决的关键一环。通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健全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实现产教高度融合。一方面,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不断的输送与“产业强县”建设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组建高水平技术服务团队,服务企业产品升级和技术革新,服务技能乡村建设。

青县职教中心作为县域内唯一一所中职学校,得到县委县政府在用地、教师引进等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如,面对办学空间不足的困难,通过划拨、盘活教育闲置资源等方式,使其在建设期内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达到河北省精品校标准;在县委书记的部署下,委派副县长、教育局局长等带领职教中心领导班子赴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天津职业大学等高水平智库单位,充分利用外脑,为青县职教中心研制发展规划,并积极争取沧州市教育局在相关项目中给予政策支持,推进青县职教中心办学能力提升。企业通过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职教集团等,开展订单培养,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助推企业构建内部技能生态,并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教师依托政府、学校和企业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增加参与“国培”“省培”、研究生学历提升项目和企业实践等机会,提高自身专业教学和服务能力。学生通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受益于青县职教中心搭建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受益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技术培养和岗位提供,促进学生多样成才。企业职工通过青县职教中心与企业或产业村共建的委托培训项目,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实现增收。村民则依托青县职教中心组建的科技服务团队、“一村一大户”农机定向生培养项目、数字素养培训、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提升自身与生态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素质与技能。

(三)征召与动员

征召与动员是核心行动者利用“强制通行点”这一关键策略,有效地整合所有行动者,通过制定系列实施措施和激励机制,赋予行动者相应的利益,提升他们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确保各自履行职责,共同完成目标并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盟。

青县教育局作为核心行动者,通过行政征召、市场征召、组织征召等方式,对青县职教中心、青县本土企业等所有行动者进行征召。

一是进行行政征召。青县教育局向青县人民政府申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使县委县政府成为政策支持者,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在硬件提升方面,规划青县职教中心改扩建项目;在内涵建设方面,制定青县职教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规划,统筹县委办、政府办、财政局、发改局、资规局、审批局、创城办、教育局、农业农村局等协同推进项目落地。

二是进行市场征召。青县教育局吸纳市场企业参与青县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网络,通过组建“共同体”“产业协会”等方式,征召电子机箱、石油管道等行业龙头企业与青县职教中心开展全方位合作,培育和助推企业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录,享受“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支持。

三是进行政策征召。一方面,青县教育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在专项经费、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划拨土地进行青县职教中心改扩建,新建职业培训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改善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实训基地等,建立职业院校机构编制、人才引育、教师待遇等方面绿色通道。另一方面,青县教育局积极争取沧州市教育局在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师资培训项目、技能竞赛项目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负责教务的老师在访谈中指出,“学生通过对口高考,可以考入十几所河北省的普通高校。在河北省高考的激烈竞争下,从中职考入河北师范大学似乎比从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竞争更小一些,这也是吸引学生就读中职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是进行项目征召。通过支持青县职教中心建设电子机箱研发中试中心、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以及大运河文化研究展示中心等,面向社会开展成果转化、职工培训、惠农检验检测与科普教育等。在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中,有效提升青县职教中心在村民中的声望和美誉度,这些村民有一部分即为潜在的“准学生家长”。在这一阶段,各个行动者成为青县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网络中的一员,遵循青县教育局既定的方案进行分工协作。

(四)异议处理

由于行动者的异质性这一特性,使得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各行动者往往会由于不同资源和利益诉求而产生一些问题和冲突。因此,处理异议是协调各方利益、维持网络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

在青县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网络运行中需要处理的异议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供给与企业需求的不完全匹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与县域重点产业发展不衔接;学生升学需求的提高,使企业难以获得大量人力资源,因此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服务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多样化成才的路径尚不明朗,人才培养的特色不够鲜明等。在青县教育局的动员下,县委县政府拟扩大县域职业教育规模,除改扩建现有职教中心外,拟新建职业学校或引入外省优质中职学校设立分校,以此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青县职教中心在青县教育局的征召下,组织教师开展企业调研,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估,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切实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组建项目团队,聘请职业教育专家对青县职教中心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充分依托河北省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各类贯通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学生需求的分类培养体系。在此过程中,不断推进各异质行动者间的沟通和协作,进而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盟排除异议。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青县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第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县域多元主体多样化利益诉求的有效通行点,青县教育局作为核心行动者,通过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与动员、异议等环节,将其他行动者吸纳入行动网络中,使得发展职业教育急需的土地、资金、人力等要素得以充分整合。

第二,核心行动者的“领导力”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肯·斯普尔思(Ken Spuers)教授在技能生态系统模型(VET)建构中提出了“生态系统领导力”这一概念,指出领导力应该包括三种核心能力,即“看到更大系统的能力”“培养反思和更具创造性的对话”“将集体的焦点从被动地解决问题转移到共同创造未来上”。青县教育局作为核心行动者,将上述三种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坚持“跳出教育看教育”,从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角度重构县域职业教育的地位,在县委县政府层面、沧州市职业教育整体部署层面科学谋划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在对其他行动者的征召与动员过程中,依托教育局与县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对直属职业院校的组织征召以及对县域企业的市场征召等,使各行动者积极参与到合作网络中。

第三,多元行动者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这一“程度”不仅关乎各主体参与的数量,更在于其参与的质量、积极性以及相互间的协同作用。职业学校作为主要行动者,应在核心行动者的征召下,主动作为,积极构建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理念,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训设备,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优质社会培训课程等。同时,学校应强化服务意识,扮演好县域职业学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角色。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行业实践,提升教学能力。

第四,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县域职业教育崛起的先决条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多重战略叠加的政策红利下,青县在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过程中积累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文化优势、政策优势等为青县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青县形成了“中国蔬菜之乡”“中国红木家具之乡”“中国化妆刷之乡”“中国电子机箱制造基地”“河北省食品产业强县”五张名片,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对一线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为了育才、引才、留才,技能人才待遇与河北省其他市县相比,存在一定优势,无形间提升了本土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二是河北省在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中,建立了完备的横向融通、纵向贯通体系,在职教高考、对口高考、贯通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中职学生通过对口高考可以考取普通高校,通过对口高考可以升入职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搭建了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的路径,规范指导中职与高职、职业本科和企业联合开展“3+2”“3+4”“5年一贯制”“2+2+2”等贯通培养模式,极大提升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适应性。

(二)启示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坚持高位谋划。县委县政府要将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突出位置,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政策及经费支持力度。

第二,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发挥县域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作用,上接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谋发展,下沉县域职业院校、企业、教师等抓落实;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综合考量人口、产业、教育状况,科学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完善政校企行共同参与、协商共治的机制,优化职业教育发展保障。

第三,坚持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产教要素有效集聚和整合,主动对接县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精准人才培养,推广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工学结合等模式,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建立县域产教联合体、行业协会等“政行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第四,强化服务功能。一是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样化成长需求,建立“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培养,面向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定制培养,面向普通高校开展定向培养”的分类培养体系,让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订单培养聚焦就业,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等;定制培养和定向培养均聚焦升学,定制培养强调与职业本科、高职专科建立全方位衔接的培养体系,定向培养则强调拔尖人才选拔,实施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全方位培养,为普通高校输送具有合格文化基础和扎实技术技能基础的生源。二是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瞄准县域特色产业,建设集科研、孵化与培训于一体的研发中心,聚焦工艺创新、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开展工艺验证、技术推广等,面向企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依托研发中心,为散户、小微企业提供加工制造、技术协作等服务;瞄准乡村振兴对电子商务、生态农业等建设需求,组建服务团队,将课堂开在田间、技术送到农家。

第五,用好“政策智囊”和“人才智库”。充分发挥省级职业教育研究所、高水平高职院校等在职业教育政策解读、建设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借助“外力”、启用“外脑”对县域中职教育内涵建设精准“问诊”、有效“开方”。


版权所有©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地址:河南许昌市新兴路4336号|邮编:461000|豫ICP备16037918号
办公电话:0374-2276999    招生电话:0374-2276888